很可惜 T 。T 您現(xiàn)在還不是作者身份,不能自主發(fā)稿哦~
如有投稿需求,請把文章發(fā)送到郵箱tougao@appcpx.com,一經(jīng)錄用會有專人和您聯(lián)系
咨詢如何成為春羽作者請聯(lián)系:鳥哥筆記小羽毛(ngbjxym)
我們先從一則場景開始:
基本歸因分為正確,錯誤兩個方面,科普中國百科定義為人們在考察某些行為或后果的原因時高估傾向性因素,低估情景因素,譬如譴責或贊美他人的雙重傾向(Lee Ross, 1977)。
定義是不是有點復雜?那么我們簡單理解:
我把它解釋為“你對事件原因”的判斷,生活中多數(shù)用到的是對自己成功或失敗的歸因,但除這些外別人的行為也可能成為我們歸因的目標。
先帶你做看一個簡單實驗,請你想象下這種場景,你在馬路上開車遇到紅綠燈等待,剛好紅燈轉綠,正準備啟動的同時突然從后方出來一輛摩托車,搶到你前面,嚇得自己出一身冷汗。
這種情況你會有什么反應?大多數(shù)人肯定憤怒的內里說出了臟話,此時你對那位司機印象以及行為極度不滿,并在內心給他貼上一系列標簽,譬如“行事莽撞”“安全意識差”“不考慮別人”等。
雖然你可能還沒有見過此人,但在內心已經(jīng)做出基礎判斷,不過現(xiàn)實中,一輛車橫沖而過必有其原因,可能司機的確魯莽,但也可能是因為有急事處理,比如“要去醫(yī)院”。
更多可能性卻讓我們忽略掉,最終把原因歸屬到對方這個“人”身上,這種傾向心理學就是“基本歸因錯誤”。
日常中各種現(xiàn)象你也會遇到,譬如工作中銷售業(yè)績不佳時,領導更傾向于將其原因歸屬于下屬的懶惰而不是競爭對手的實力太強。
譬如我的眼睛天生有色弱缺陷,看紅綠燈沒問題,對淺紅和淺綠分不清,但我家人從來都不讓我開車,一是為了安全,其次就有極大的“歸因錯誤”,不能因為某件事的判定而直接決定整體。
歸因錯誤的核心在于人是“認知經(jīng)濟學家”不是“樸素心理學家”,而這一切就好比經(jīng)濟學總是假設“民眾都是最嚴格的經(jīng)濟動物”這個觀念是錯誤的一樣。
心理學以前也出現(xiàn)過假設大家都是“樸素心理學家”的觀點,即普通人也會用心去觀察并分析人們解釋問題,分析成功原因時,著重分析出哪些因素,并研究其中的道理。
然而并不一定所有人都是認知經(jīng)濟學家,因為人的大腦本能總是懶惰的,誰愿意去思考那么多,挑就近原理,容易的不好去決策不好嗎?
譬如,這種場景你上學時或許遇到過:
三長兩短選最短,三短一長選最長,兩長兩短就選B,同長同短就選A,長短不一選擇D,參差不齊就選C,以抄為主,以懵為輔,抄輔結合,定能及格。
現(xiàn)在想想這是不是一種荒謬的“歸因偏差”,所以歸根到底偏差的核心在于懶得思考,腦中逮住舊有認知就轉移成為了語言,卻不知道其原認知接受的信息是否有“依據(jù)”,是否正確,最后機會產(chǎn)生“暈輪效應”發(fā)生。
墨菲定律中有這樣一則故事,1974年,希伯來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納曼和特沃斯基做了一個實驗。
實驗要求志愿者對非洲國家在聯(lián)合國所占席位的百分百進行評估,首先他們隨機給出每組志愿者一個百分比數(shù)字,然后他們逐個暗示志愿者真實數(shù)字比這個大或小。
有趣的是,志愿者最后預估出來的數(shù)字,都受到一開始隨機數(shù)字的影響,比如實驗中志愿者得到的實驗數(shù)字分別是10%和60%,而他們最終估計出來的數(shù)字分別為25%和45%,非常接近這兩組志愿者一開始得到的隨機數(shù)字。
這個實驗得到的結論為:
人們在決策之前,思維往往會被所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影響,它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你的思維固定在某處,從而產(chǎn)生先入為主的歪曲認知。
還要一個非常經(jīng)典的故事,說有一家賣三明治的小店,店里有兩名售貨員,其中一名每個月的銷售業(yè)績都要比另外一名高,老板就覺得非常郁悶。
有一天他躲在門后觀察兩位銷售的區(qū)別,才發(fā)現(xiàn),每當顧客點餐時,一名銷售員說,先生(小姐)您需要加一個雞蛋還是兩個?顧客經(jīng)常在一和二中選擇,只有不到30%的消費者選擇不加。
而另一名銷售員則是詢問顧客,先生(小姐)你需要加雞蛋嗎?顧客的思考范圍被錨定在“需要還是不需要加雞蛋”上面,只有少數(shù)人想到加二個上面。
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還有很多案例,譬如你去咖啡廳或奶茶店會被問統(tǒng)一問題,要大杯還是超大杯?
曾經(jīng)我脫口而出要中杯,店員禮貌的告訴我:“不好意思,我們沒有中杯”,他們真沒有中杯嗎?
其實我們熟悉的星巴克,部分門店確實只配備大杯,超大杯,但是他們?yōu)榱虽N售額的增加,故意把“中杯給隱藏”作為錨定,從而推薦超大杯,引導你去決策。
這些種種情況告訴我們:
人的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便會導致認知懶惰和慣性思維,那些善于利用這種心理的人,就會先發(fā)制人,所以如果是初次見面認識一位朋友,你給他提供的一手信息(形象,顏值,穿著,談吐)很重要。

《繆氏錯覺(Müller-Lyer illusion)》
即使我們用直尺測量這三條線,知道它們一樣長,并且也了解這種環(huán)節(jié)背后的神經(jīng)原理,但在我們眼中,A依然比其他兩者要短些。

在比如上述這張圖,你第一直覺看到的是側臉還是正臉的一半呢?
慣性思維肯定回答的只有“正臉或者側臉”,而當你真正冷靜下來時會發(fā)現(xiàn)其實是兩者兼容的圖片。
在經(jīng)歷視覺幻覺時,我們行動緩慢的但又善于分析的大腦,能夠意識到繆氏錯覺并說服大腦不要相信靠直觀感受的結論,但現(xiàn)實生活中,當我們碰到活生生案例時,一切就不那么容易了,這也就是所謂的認知偏差。
除視覺上的認知偏差,還有兩條人際交往中的認知偏差也會讓你產(chǎn)生“暈輪效應”,分別為美麗困境(Beautiful mess effect)與喜歡分歧(Liking Gap)。
何為美麗困境(Beautiful mess effect)?
生活與工作中對于多數(shù)人來說,承認錯誤尋求幫助,甚至承認自己喜歡某個人,都是件很難開口的事情,為什么?因為暴露弱點或弱點會讓人處境相對弱勢,我們擔心被拒絕,我們擔心被拒絕后的“評判”而無顏面存在。
而現(xiàn)實中據(jù)資料記載研究者Anna Bruk與團隊做了次試驗,要求參與者想象別人和自己展示脆弱的場景,然后分別作出評價。
隨后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者設計特定場景引發(fā)參與者真實展示自己的脆弱或弱點,結果都發(fā)現(xiàn),參與者對自身脆弱的評價都比別人的評價更消極,別人甚至會覺得展現(xiàn)自己的脆弱是一種勇敢的行為。
這就是看似矛盾的現(xiàn)象,雖然自己不想暴露脆弱,但我們對那些坦誠自己脆弱的人,卻持有積極的態(tài)度,這也是所謂的“認知偏差”。
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況呢?
“解釋水平論”(construal level theory)解釋了這個現(xiàn)象,原因是當我們思考自身脆弱時,因為對自身的了解,就會思考很多細節(jié),使這件事暴露在外成為件格外丟臉的事情,就會使處境難看。
我們更關注細節(jié)和事情本身,就會很少做進一步意義上的解釋或本質的思考,但相反,對于別人的脆弱,我們的感性腦會更加抽象,不會停留在具體情境和行為上,還會更加抽象客觀的理解事情的本質。
你和別人第一次見面,如果別人特意打扮,自己并沒有收拾匆匆忙忙而過去在加上不是太熟,很多人就會覺得焦慮,從而就會造成我們消極的判斷,譬如:“他不會不太喜歡我把”“我剛才似乎不應該說那句話”等。
這種判斷其實就出現(xiàn)了認知偏差,我們低估了對方對自己的判斷,就會產(chǎn)生喜歡分歧(Liking Gap)。
研究者Erica Boothby(2018)在耶魯大學進行試驗,他們讓兩個同性別陌生人見面自然聊天,然后評估自己對彼此的喜愛程度,以及對方會多喜歡自己。
結果發(fā)現(xiàn),他們都低估了對方對自己的喜愛,并覺得以后有機會,對方可能也不會跟我再次講話。
其實這種現(xiàn)象很普遍,有人認為對方態(tài)度捉摸不定,才讓我們判斷錯誤。
但結果比較出人意料,并不是因為對方?jīng)]有釋放相關訊息,而是即使訊息存在,我們依然會關注那些自我批判的想法,有偏差的關注點就會造成不準確的認知出現(xiàn)。

《三維歸因》
你看到一個經(jīng)理在批評員工,你覺得經(jīng)理有問題還是員工有問題?
如果不只是經(jīng)理批評他,而是客戶和其他員工也在批評他,這就是高共識性,如果經(jīng)理一般不批評員工,只批評了他,這是特殊高共識性,若經(jīng)理有事沒事就批評他,這是一致性共識性。
在上述中可得出結論,不是經(jīng)理人品有問題,而確實是員工有問題。
那么情況反過來呢?
除了經(jīng)理,其他人并沒有批評過這個員工,這就是共識性低,經(jīng)理哪個員工都有事沒事批評,這是特殊性低,經(jīng)理常常批評這個員工,也就是一致性高,那么人們會傾向于“老板人品有問題”。
以上這種情況,若一致性低,不管共性和特殊性的高低,人們都很難做出準確歸因,會產(chǎn)生一種不確定感,或者會選擇其他外界歸因,比如人們常聽說的“領導今天可能心情不好”,離他遠點。
那么怎么辦呢?也就有了對應論的出現(xiàn),一般思考基于三個假設:
其一:行為者預先知道一個行為的結果。
其二:行為者有能力做出此行為。
其三:行為者想要的就是這種結果。
譬如你去揭發(fā)一個人的心靈傷疤,對方惱羞成怒,這里你的行為就符合上述三個假設,我們也可以順利歸因,你就是想讓他惱羞成怒。
其一:對應推理歸因,如果一個觀察者所擁有的信息越多,他對該行為所做的推論對應性就越高,也就是歸因月準確。
第二:一個人行為越是異常,觀察者對歸因的準確性也就越大。
舉個例子:你對愛人的行為判斷往往比同事對他的判斷要準,這是因為你對你愛人更加了解。
再比如當你老板罵你時,多數(shù)人都會做出虛心接受的樣子,而這個“虛心接受”到底是接受了還是委曲求全,其實很難從表達判斷,因為你一般不會反駁老板。
但假如你馬上朝老板身上潑了一杯水,這時就很明確你很生氣,對他意見很大,也不在乎這個工作了。
第三:社會期望(Expectancies)
主要分為社會階層期望和個人期望,比如資本家與農(nóng)民工,他們在任何一個人社會新聞中表現(xiàn)都是不同。
例如貧困家孩子被北大和一所職業(yè)專業(yè)錄取了,那么他若去了北大,我們希望能改變命運便可理解,但若他去了本地???,我們就會覺得他沒錢,但如果一個中產(chǎn)家庭遇到這種場景,我們便無法解釋了。
第四:選擇自由(Choice)
行為處于自由選擇,而非外力強迫,我們更傾向于認為某個行為與態(tài)度是相對應的,比如一個孩子上大學前很努力,我們很難判斷他因為愛學習,還是因為家長外界釋放壓力。
但若他到了大學家長的外力消失了,他依然很努力,那么我們就可以歸因“他真的愛學習”。
第五:個人參與度(Personalism)
我們對被觀望的對象的態(tài)度是什么?有時是因為喜歡或者討厭,就會對他的行為有更積極或更消極的解讀。
比如你和某個伙伴的關系不錯,你夸她時更像贊美,但你如果和他關系不好,猛然一夸,會讓人覺得你不懷好意。
基于這5個要素,我們就構建基礎的“影響對推論”,你可能會覺得這樣分析很有道理,不過太機械和靜止看待問題。
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Bernard Weiner)也是這樣認為,最后它基于上述提出“動態(tài)三維模型”,來解釋。
一個人對于某些事物成敗的歸因,會反過來影響參與這項活動努力的程度,而一件事結果的好壞,也會加強或削弱對這件事的歸因。
舉個例子,我認為我能完成這個任務,是因為做過且有把握,于是我對未來完成此類任務充滿信心,下次遇到你還會這樣,這就形成一個行動和想法的良性循環(huán)。
韋納教授把這個成就歸屬分為三個維度,這三個維度也包含相反的一面,分別為:
第一維度:穩(wěn)定性(穩(wěn)定與不穩(wěn)定)
第二維度:控制源(內部控制和外部控制)
第三維度:可控性(可控與不可控)

《影響對論與動態(tài)三維》
理論總是比較抽象,我們看一則故事:
小時候我們經(jīng)常說孩子考試考的真好,有時卻很差,到底什么因素會影響成績呢?有很多,比如考試的難度,孩子努力的程度,運氣等等。
現(xiàn)在我們進行分類歸因,有些因素是穩(wěn)定的,比如考試難度和孩子智商,有些則是不穩(wěn)定的,比如努力程度,考試運氣等。
有些因素是內部控制源的,比如努力程度,有些是外部控制源,比如難度和運氣,那么可控的是什么?依然是努力程度和考試難度,不可控的呢?運氣,智商。
所以對于一個成功者來說,理解什么是穩(wěn)定,內部可控,可以幫助他接受自己的基礎上增強信心,理性的進行歸因。
若把不穩(wěn)定外界因素,不可控因素都歸因為穩(wěn)定,內部及可控因素,當這些匯總結果成為正面時,會讓人積極快樂,但可能會讓人偏離現(xiàn)實,做錯誤的歸因。
所以“歸因風格會影響一個人的動機”。
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成功者歸因往往會認為能力優(yōu)秀,他們覺得自己能控制進程。
若任務失敗,成功者會歸因于外界因素,比如團隊不行,事出偶然等,你這么一聽,可能會覺得成功也不怎么樣,不謙虛,不客觀。
不過你要注意的是,他們不一定是正確的,但這些歸因給了他們繼續(xù)挑戰(zhàn)的動機和信心,反之失敗者,不論事前事后,都覺得自己能力不行,即使偶然成功,也是運氣而已。
分享給你一段話:
這三句話來自于美國一位神學家尼布爾,他說:“神啊,求你賜給我一顆寧靜的心,去接受不能改變的事。
求你賜給我信心和勇氣,去改變能改變的事。神啊,賜給我智慧,去分辨兩者的不同。
讓我們回顧一下,容嬤嬤,紀曉嵐,和珅形象在人的心智中怎么來的?
大腦接受信息—內心“主客我心理定奪”——基本歸因——思維沉拋——強化塑造——形成固化標簽。
所以人的第一印象重要嗎?非常重要。
了解暈輪效應后,從人物與事實角度,你會如何做歸因呢?
大腦接受信息—內心“主客我心理定奪”——基本歸因——思維沉拋——內部外部場景區(qū)分—匹配5要素— 再次歸因— 強化塑造——形成標簽。
你在別人眼中的每個場景,對方眼睛都會像卡爾蔡司鏡頭一樣拍攝下來,回傳至腦中形成記憶,不斷打碎強化。
所以社交場合不管是見客戶還是約會,稍微打扮一下,衣著整潔,談吐清晰,會讓你的整體形象在對方的心智里加分。
當然從日常做事中,若遇到問題,也不要以偏概全,歸因于外界,從事實出發(fā),向內求,別回頭,向前看,多聽批判的話加以思考,祝你獨具慧眼,明鑒萬里。
-END-
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鳥哥筆記立場,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載。
《鳥哥筆記版權及免責申明》 如對文章、圖片、字體等版權有疑問,請點擊 反饋舉報
我們致力于提供一個高質量內容的交流平臺。為落實國家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辦公室“依法管網(wǎng)、依法辦網(wǎng)、依法上網(wǎng)”的要求,為完善跟帖評論自律管理,為了保護用戶創(chuàng)造的內容、維護開放、真實、專業(yè)的平臺氛圍,我們團隊將依據(jù)本公約中的條款對注冊用戶和發(fā)布在本平臺的內容進行管理。平臺鼓勵用戶創(chuàng)作、發(fā)布優(yōu)質內容,同時也將采取必要措施管理違法、侵權或有其他不良影響的網(wǎng)絡信息。
一、根據(jù)《網(wǎng)絡信息內容生態(tài)治理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guī),對以下違法、不良信息或存在危害的行為進行處理。
1. 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信息,主要表現(xiàn)為:
1)反對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
2)危害國家安全,泄露國家秘密,顛覆國家政權,破壞國家統(tǒng)一,損害國家榮譽和利益;
3)侮辱、濫用英烈形象,歪曲、丑化、褻瀆、否定英雄烈士事跡和精神,以侮辱、誹謗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
4)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或者煽動實施恐怖活動、極端主義活動;
5)煽動民族仇恨、民族歧視,破壞民族團結;
6)破壞國家宗教政策,宣揚邪教和封建迷信;
7)散布謠言,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wěn)定;
8)宣揚淫穢、色情、賭博、暴力、兇殺、恐怖或者教唆犯罪;
9)煽動非法集會、結社、游行、示威、聚眾擾亂社會秩序;
10)侮辱或者誹謗他人,侵害他人名譽、隱私和其他合法權益;
11)通過網(wǎng)絡以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形式,對未成年人實施侮辱、誹謗、威脅或者惡意損害未成年人形象進行網(wǎng)絡欺凌的;
12)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
13)含有法律、行政法規(guī)禁止的其他內容;
2. 不友善:不尊重用戶及其所貢獻內容的信息或行為。主要表現(xiàn)為:
1)輕蔑:貶低、輕視他人及其勞動成果;
2)誹謗:捏造、散布虛假事實,損害他人名譽;
3)嘲諷:以比喻、夸張、侮辱性的手法對他人或其行為進行揭露或描述,以此來激怒他人;
4)挑釁:以不友好的方式激怒他人,意圖使對方對自己的言論作出回應,蓄意制造事端;
5)羞辱:貶低他人的能力、行為、生理或身份特征,讓對方難堪;
6)謾罵:以不文明的語言對他人進行負面評價;
7)歧視:煽動人群歧視、地域歧視等,針對他人的民族、種族、宗教、性取向、性別、年齡、地域、生理特征等身份或者歸類的攻擊;
8)威脅:許諾以不良的后果來迫使他人服從自己的意志;
3. 發(fā)布垃圾廣告信息:以推廣曝光為目的,發(fā)布影響用戶體驗、擾亂本網(wǎng)站秩序的內容,或進行相關行為。主要表現(xiàn)為:
1)多次發(fā)布包含售賣產(chǎn)品、提供服務、宣傳推廣內容的垃圾廣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種形式:
2)單個帳號多次發(fā)布包含垃圾廣告的內容;
3)多個廣告帳號互相配合發(fā)布、傳播包含垃圾廣告的內容;
4)多次發(fā)布包含欺騙性外鏈的內容,如未注明的淘寶客鏈接、跳轉網(wǎng)站等,誘騙用戶點擊鏈接
5)發(fā)布大量包含推廣鏈接、產(chǎn)品、品牌等內容獲取搜索引擎中的不正當曝光;
6)購買或出售帳號之間虛假地互動,發(fā)布干擾網(wǎng)站秩序的推廣內容及相關交易。
7)發(fā)布包含欺騙性的惡意營銷內容,如通過偽造經(jīng)歷、冒充他人等方式進行惡意營銷;
8)使用特殊符號、圖片等方式規(guī)避垃圾廣告內容審核的廣告內容。
4. 色情低俗信息,主要表現(xiàn)為:
1)包含自己或他人性經(jīng)驗的細節(jié)描述或露骨的感受描述;
2)涉及色情段子、兩性笑話的低俗內容;
3)配圖、頭圖中包含庸俗或挑逗性圖片的內容;
4)帶有性暗示、性挑逗等易使人產(chǎn)生性聯(lián)想;
5)展現(xiàn)血腥、驚悚、殘忍等致人身心不適;
6)炒作緋聞、丑聞、劣跡等;
7)宣揚低俗、庸俗、媚俗內容。
5. 不實信息,主要表現(xiàn)為:
1)可能存在事實性錯誤或者造謠等內容;
2)存在事實夸大、偽造虛假經(jīng)歷等誤導他人的內容;
3)偽造身份、冒充他人,通過頭像、用戶名等個人信息暗示自己具有特定身份,或與特定機構或個人存在關聯(lián)。
6. 傳播封建迷信,主要表現(xiàn)為:
1)找人算命、測字、占卜、解夢、化解厄運、使用迷信方式治?。?br /> 2)求推薦算命看相大師;
3)針對具體風水等問題進行求助或咨詢;
4)問自己或他人的八字、六爻、星盤、手相、面相、五行缺失,包括通過占卜方法問婚姻、前程、運勢,東西寵物丟了能不能找回、取名改名等;
7. 文章標題黨,主要表現(xiàn)為:
1)以各種夸張、獵奇、不合常理的表現(xiàn)手法等行為來誘導用戶;
2)內容與標題之間存在嚴重不實或者原意扭曲;
3)使用夸張標題,內容與標題嚴重不符的。
8.「飯圈」亂象行為,主要表現(xiàn)為:
1)誘導未成年人應援集資、高額消費、投票打榜
2)粉絲互撕謾罵、拉踩引戰(zhàn)、造謠攻擊、人肉搜索、侵犯隱私
3)鼓動「飯圈」粉絲攀比炫富、奢靡享樂等行為
4)以號召粉絲、雇用網(wǎng)絡水軍、「養(yǎng)號」形式刷量控評等行為
5)通過「蹭熱點」、制造話題等形式干擾輿論,影響傳播秩序
9. 其他危害行為或內容,主要表現(xiàn)為:
1)可能引發(fā)未成年人模仿不安全行為和違反社會公德行為、誘導未成年人不良嗜好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
2)不當評述自然災害、重大事故等災難的;
3)美化、粉飾侵略戰(zhàn)爭行為的;
4)法律、行政法規(guī)禁止,或可能對網(wǎng)絡生態(tài)造成不良影響的其他內容。
二、違規(guī)處罰
本網(wǎng)站通過主動發(fā)現(xiàn)和接受用戶舉報兩種方式收集違規(guī)行為信息。所有有意的降低內容質量、傷害平臺氛圍及欺凌未成年人或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行為都是不能容忍的。
當一個用戶發(fā)布違規(guī)內容時,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相關用戶違規(guī)情節(jié)嚴重程度,對帳號進行禁言 1 天、7 天、15 天直至永久禁言或封停賬號的處罰。當涉及欺凌未成年人、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通過作弊手段注冊、使用帳號,或者濫用多個帳號發(fā)布違規(guī)內容時,本網(wǎng)站將加重處罰。
三、申訴
隨著平臺管理經(jīng)驗的不斷豐富,本網(wǎng)站出于維護本網(wǎng)站氛圍和秩序的目的,將不斷完善本公約。
如果本網(wǎng)站用戶對本網(wǎng)站基于本公約規(guī)定做出的處理有異議,可以通過「建議反饋」功能向本網(wǎng)站進行反饋。
(規(guī)則的最終解釋權歸屬本網(wǎng)站所有)